经典案例丨中豪成功代理最高人民法院一审审理的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典型意义的国际商事案 · 办案心得(三)

时间:2025/08/01 阅读:190

 

2024年12月,重庆的深冬寒意刺骨。当我第一次在会议室摊开那叠厚度超过半米的案卷时,卷宗封面上“韩国B公司诉A公司抽逃出资纠纷案”几个字,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这不是普通的商事纠纷,而是一场横跨中韩两国、涉及八起关联诉讼、裹挟着五年恩怨的法律攻坚战。彼时,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必败的官司,会在半年后成为最高人民法院示范庭审的经典案例,更没想到我们能在证据链残缺、跨境程序梗阻的绝境中,为当事人拼出一条“绝地反击”的生路。

 

   1     迷雾深陷:接手案件时的代理困境

案件的核心争议围绕着6亿元注册资本的流向展开。2016年,A公司通过“认购韩国B公司股权→B公司注资上海C公司→A公司直接注资C公司”的闭环结构,与韩方共建合资企业。但2018年合作破裂后,韩方突然翻出上百笔资金往来凭证,指控A公司利用“委托理财”名义,通过关联交易抽逃出资。

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将其列为示范庭直接提级审理,正是因其触及三大疑难法律命题:跨境资金安排的合法性边界、关联交易中“协助抽逃”的认定标准、中外合资企业章程的解释规则。这些争议点的模糊性,使得案件在审理初期就陷入“公说公有理”的僵局。

当团队开始梳理这些案件材料时,才发现这是一个精心编织难以攻破的“证据困局”:每笔资金流转都使用集团财务OA,这成了韩方指控A公司的集团公司和高管“协助抽逃”的关键证据。

如何穿透这些表象,还原交易的商业本质?如何为涉案的资金往来找到合理合法的“出口”?如何能够消除A公司使用集团公司OA即构成抽逃的“有罪推定”?这成了我们必须破解的一道道难题。

 

   2     抽丝剥茧:在证据与逻辑中重塑事实

为厘清真相,团队启动了“逐字逐句审协议、一笔一笔记流水”的攻坚模式。来自上海、重庆和成都三地的专业团队分别代理本案的三个被告或第三人,开始了为期半年的“集中修炼”。正是这场我们中豪律师集全所之力的攻坚战,让客户在绝望中找到了案件的突破口。

 

(一)财务解码:从审计报告里挖出的“隐形防线”

团队里的曹律师是第一个发现关键线索的人。他接触案件将近两年,把C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的所有审计报告按季度拆解,认为A公司虽将资金转入关联企业,但并未私自占用资金,而是进行了“理财行为”,相关债权并未灭失,不应作为抽逃行为。

这个发现像一道闪电划破迷雾——韩方指控“抽逃出资导致C公司资本不实”,更关键的是,部分理财产品的购买记录显示,韩方派驻C公司的董事李某曾在2017年的董事会上签字确认过类似投资方案,这成了反驳“不知情”指控的重磅炸弹。随后,客户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和上述观点印证,清晰显示从2016年到2024年,C公司的净资产从未低于6亿元注册资本,所谓“抽逃”根本没有造成实质损害。

 

(二)法律穿透:在公司章程里找到的“程序漏洞”

团队郑律师在仔细研读上海C公司的公司章程后,发现了一个被所有人忽略的细节:“关联交易的审批程序”条款中,仅规定“重大关联交易需经董事会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却未界定“重大交易”的标准。“这就是关键!”郑律师在讨论时激动地敲着桌子,“韩方现在指控的三笔交易,金额分别是1.2亿、0.8亿和0.5亿。但根据章程,他们从未与中方约定过具体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的2017年董事会纪要显示,韩方董事全程参与了类似交易的决策,当时他们可是投了赞成票的!”

这个发现让我们重构了抗辩逻辑:不是中方违反程序,而是韩方选择性适用规则。

 

(三)可视化叙事:让复杂交易“说话”的图表艺术

在准备庭审的日子里,团队制作了数十张可视化图表。制作这些图表的过程,堪称一场“细节强迫症”的修行。团队助理为了确定箭头的颜色和构图样式,前后修改了18版;我们甚至专门咨询了法学审判专家,了解如何通过图表布局引导阅读重点。

这种可视化呈现,在后来的庭审中发挥了奇效。后来我们才知道,合议庭在庭后评议时,多次对引用图表中的数据来论证事实的方式表示了赞许。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复杂案件中,好的图表胜过千言万语。

 

   3     破局之道:从个案实践到争议解决的思考

通过本案的办理,让我对跨境商事争议解决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细节约定是跨境合作的第一道防线

本案的教训在于,合资协议不能停留在“出资+技术”的简单框架,必须对关联交易审批、资金监管、争议解决等进行“场景化”约定。比如,明确委托理财的决策权限与流程,就能从源头减少规则模糊带来的纠纷。

 

(二)证据呈现需要“专业+叙事”的双重能力

复杂案件中,堆砌证据只会让法官陷入信息迷宫。我们的经验是,用时间线串联关键事件,用图表可视化交易结构,用对比法凸显行为合理性。尤其在涉外案件中,清晰的逻辑框架能帮助法官跨越文化差异,快速理解交易本质。

 

(三)团队协作是重大争议解决的核心竞争力

本案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公司法、财务、跨境法律等多领域专家的协同。公司法专家拆解法律要件,财务顾问梳理资金流向,涉外团队处理证据翻译,庭审专家把控攻防节奏。这种“法律+行业+技术”的立体化分工,让专业优势在协作中产生了倍增效应。

 

 结   语 

回想庭审结束那天,审判长沈红雨法官说的那句话:“商事纠纷的解决,最终是为了让企业能轻装上阵,往前看。”是啊,无论是诉讼还是调解,无论是胜诉还是和解,让当事人摆脱纠纷的羁绊,重新专注于经营发展,这才是法律人应有的追求。

这场历时八年的跨境争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商事诉讼的复杂与艰难,也照出了法律人的坚守与成长。它让我们明白:在跨境商事争议的迷雾中,只要有专业的积淀、团队的协作、细节的把控,再难的案子也能找到破局之路;而在利益与法理的博弈中,唯有坚守初心、追求实质正义,才能在执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这或许就是这场官司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一个扭转危局的典型案例,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中国智慧,一种坚守正义的法律信念。而这些,将继续指引我们在跨境商事争议解决的道路上,步履坚定地走下去。